“云”访陕西:立足西部,推动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| 教育这十年“1+1”第二场 · 看地方
云
/
访
/
陕
/
西
教育部2022年“教育这十年”1+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继续进行,随着第二场“云发布”的结束,让我们一起开启“云采访”第二站!今天,跟教育小微一起去“云”访陕西,看看那里的高等教育发展成效——
数
据
看
发
展
先一起来看陕西高等教育十年发展大数据——
高等教育办学规模
高等院校由98所增长至111所,在校生由137.6万人增长至198.1万人,每十万人口中高校在校生居全国第3,专任教师由6.3万人增长至7.5万人,高考录取率稳定在80%以上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%,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8%。
高等教育资源投入
高等教育总投入由360.4亿元增长至627.7亿元,增幅74.2%,高等院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达1.68万元,教育始终是全省最大的民生支出。近十年高校增编7500余名,近两年下达周转池使用计划1800余名。
高等教育内涵发展
8所高校、20个学科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名单。8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“双高计划”,申报成功率100%。陕西高等院校累计获国家三大奖166项,高校获奖数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3.23%,2021年度获奖占比更达到了73%,高等院校已成为陕西原始创新的主力军。
做
法
看
发
展
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十年,是追赶超越、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十年,也是中西部高等教育筚路蓝缕、砥砺前行的缩影——
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
全省高校以延安精神、西迁精神铸魂育人、启智润心。推动课程思政、思政课程一体化发展,连续四年开展思政课教师“大练兵”,每年8万师生参与。十年来,陕西省涌现出了一大批无愧于人民、无愧于时代的杰出高校教师代表。
打造高原高峰争创一流
坚持分层分类发展,建强建优国家级省级一流学科专业,让高原崛起、高峰显现。新增碳中和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、健康中国等相关学科292个、专业659个,撤销学科111个、专业324个,建立了黑白名单学科专业制度,优化更新的学科专业数占比近40%,实现了存量优化与增量创新“双轮驱动”。累计新增博硕士授权单位5个,省属高校获批3个专博点,填补了专博点空白,民办学校硕士授权实现“零”突破。
以特色内涵发展促育人质量
落实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精神,率先推出“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”,首创的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上升为全国赛事。聚力打造特色优势课程和教材,获批“双万计划”国家级五类“金课”288门。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69个,打造高校“院士工作室”177个,建设“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”100个,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。全生命周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示范校脱颖而出。
坚持教育服务社会
陕西高等院校积极对接西部大开发、秦岭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,促进人才链、创新链、产业链精准对接。省教育厅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组建了陕西数理基础科学研究院、依托西北大学组建了陕西化生基础科学研究院、依托陕西师范大学组建了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,积极推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建设,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,积极支持高校建设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科研平台。
以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
连续举办七届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,获批全国丝路国际产学研用平台并举办了两届国际合作会议,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教师教育联盟、“一带一路”职业教育联盟,布局海外研究院、教育援外培训基地、鲁班工坊,在国际上展现了陕西高等教育软实力。积极组建区域性大学联盟、共同体,一批服务西部城市群建设的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正在逐步形成。
案
例
看
发
展
西安交通大学:
弘扬“西迁精神”办学育人
西安交通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时的殷切嘱托,传承弘扬西迁精神,把西迁精神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,实现西迁精神对广大师生的情怀涵养、精神振奋和行动激励。
学校坚持全方位、立体化、多渠道讲好爱国奋斗故事,组建领导干部、专家学者、辅导员、学生骨干“四位一体”宣讲队伍,成立交通大学青年宣讲团和陕西高校宣讲联盟等,累计建设19个理论宣讲基地,2020年以来发布西迁精神主题宣讲课单123讲,举办近800场线上线下宣讲活动。此外,学校先后还出版了 “西迁精神”主题图书60余种。同时,学校持续推进“大团队、大平台、大项目、大成果”建设,充分发挥秦创原总窗口示范效应,努力打造“政产学研用金”深度融合生态,将创新港打造为科技成果转化“特区”。
西安电子科技大学:
慕课西行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
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,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学科优势,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、教育评价、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,建设在线课程平台(西电智课平台),构建线上线下融合、信息化赋能的多空间教学体。
智课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,汇集多语言翻译、知识图谱、学情分析、舆情监测、虚拟教师、大资源快速建课、论文和作业查重、在线远程实验等多功能模块。目前,学校的线上平台已累计建立300万学习资源、开设课程3万余门次。同时,学校联合国内电子信息领域优势高校建立“eMOOC”联盟,推动MOOC出海,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。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“慕课西部行计划”工作组的秘书单位设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,“慕课西部行计划”将更广泛覆盖西部高校,对西部高校教师开展更大规模培训,提高西部高校“造血”功能。
西北大学:
以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服务中西部发展
西北大学始终坚守高远追求,将服务国家战略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,加快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,努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、社会责任、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。
学校坚持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,积极推进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完全学分制改革。充分发挥完全学分制下的学习自由,建立“本-硕-博”贯通培养机制。同时,深入推进“专业分流、准入准出与多元培养”机制改革,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。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,形成以国家基础学科专业为特区、一流专业为重点,相互支撑,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,并坚持汇聚“名师、名课、名教材”,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,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,提升育人质量。
他
们
这
样
说
讲述人: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费强
十年前我离开西安出国深造,十年后我怀着一腔热血回到西安交通大学,以开发西部为己任,全力建设西部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教师的要求,我始终贯彻教书育人的宗旨,以西迁精神的内涵实质为引领,积极地将“立德树人”有机地融入到生物化工的课程、教学、教材、实践育人等体系的建设中。
作为生物化工的学术带头人,我结合陕西天然气丰富、畜牧业发达、餐厨垃圾量大等特点,面向国家对低值生物质生物制造技术的战略需求,围绕原料绿色化、过程绿色化、产品绿色化的宗旨,建立了一碳化合物综合利用研究体系。通过整合天然气、沼气等一碳气体的利用方式,显著提升了低值有机废弃物加工过程的碳原子经济性和生产效益,为开发西部有机废弃物的高值利用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式。
讲述人: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谢琨
作为一名从教近二十年的一线教师,我见证了西电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,也深切感受到信息化对教学质量提升的影响。
教师可以利用西电智课平台建设线上资源,形成知识图谱,给学生提供知识点粒度的课程视频、带有知识点归属标签的习题。借助平台,教师可实现双师模式,生成虚拟教师进行课程知识智慧问答。此外,平台还提供上机练习的自动评判,极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。最重要的是,平台会记录并保留学生的所有学习痕迹,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分析和预警,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,促进了教学效果的螺旋式上升。
讲述人: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大四本科生 文雪
我所在的化学(基地班)作为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基地,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创新科研的保障,这一点我深有感触。从化学(基地班)英文授课到知名教授的日常讲座,从鼓励出国交流学习再到提供保研考研专项服务,学校从制度、政策、硬件设施、人文关怀等各方面为我们的学习、科研提供了全系列保障,让我们在求索的道路上有充足的底气。学校不仅开设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程,而且将思政内容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,寓“政”于“教”。
除此之外,为了鼓励同学们多学科交叉、多维度感知,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。去年12月,我有幸参加了文化遗产学院组织的考古实践课,从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不同于我们自身专业的知识,体会感受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与魅力。学校还会定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。我曾赴安康平利参加下乡支教,参加义务植树等各项活动。在志愿服务方面,学校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志愿服务机会。基于此,我有幸成为了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赛会志愿者。在志愿服务中,我认识了很多致力于奉献的小伙伴们,也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,并不断地鞭策着我勇往直前。
教育这十年
“1+1”系列发布采访活动
第一场:关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
· 发布会:“教育这十年”1+1系列发布采访启动!首场发布会聚焦学前教育改革发展
· 看地方:“云”访江苏:让孩子们“有园上、就近上、入好园”
第二场:关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
更多教育信息
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
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👇
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↓↓↓
教育部政务新媒体“微言教育”(微信号:jybxwb)